Section 3 Culture of Copepoda桡足类的培养尤其是生产性大量培养时,应首先把握好以下环节: ①水质控制: 培养用水必须新鲜; 最好用未污染的外海水并严格过滤。培养中为避免代谢废物的积累和细菌的过量繁殖,应经常换水,必要时加抗生素 (如青霉素,链霉素一般用量为6.5mg/L)。经常搅拌或弱充气亦有益于保持水中含氧量。②种源的准备: 所要培养的桡足类,除应具备前述的几个条件,最好选用当地的优势种更易培养成功。另外,从天然水域采回的种源,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人工培养环境,需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驯养过渡。③饵料供应: 尽管滤食型和杂食型桡足类可摄食多种类型的饵料,但因各类饵料的可获得性、可消化性和化学成分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营养价值和饵料效果。Carli等 (1995) 分别用面包酵母和陆兹尔单鞭金藻[Monochrysis lutheriDroop] 培养黄虎斑猛水蚤 (Tigriopus fulvus) 结果显示,水蚤的存活和繁殖力有显著差异。用多种微藻混合作饵比只用一种效果好; 同种桡足类用不同藻种培养,繁殖力明显不同; 用无细胞壁的、有色素的微藻作饵效果更好。选用细胞大小不同的藻供给不同龄期的桡足类,更有利于桡足类的发育。用各种蔬菜如生菜、胡萝卜、甜菜、菠菜、土豆、西红柿等培养猛水蚤Tisbe bolothuriae和Amphiascella subdebilis等效果也很好,种群密度可高达38个/ml和136个/ml。此外,还应注意饲料用量,过多、过少均不利于桡足类的生长繁殖。④生态模拟: 海洋桡足类生活在不停运动的大水体里,而人工培养往往是在较小的静水环境,这种重大变化带来了不利于桡足类生存或繁殖的诸多问题。例如,培养水体中的饲料往往分布不均、代谢产物增加、残饵及粪便积累、有害细菌大量繁生等,均危及桡足类的生存。通过向水中适量充气或缓慢而连续的搅拌,使培养水体处于动态,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。更科学、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生态模拟,如建立循环水培养系统,使培养水体始终处于缓缓的运动状态,同时在循环中水质得以不断净化。⑤适度间收: 当桡足类繁殖到较高密度时,需及时进行部分采收。但应注意间收率,以不影响桡足类的繁殖和持续培养为准。日本虎斑猛水蚤大量培养的密度达20个/ml时,每天采收6%是适当的。
桡足类的大量培养实例 (提供以下两个实例):
利用循环水系统大量培养多刺猛水蚤 (Amphiascus sp.)。猛水蚤类中最适宜大量培养作仔稚鱼饵料的是多刺猛水蚤,为广生态型,生长快,易培养。其个体大小介于190um (NⅠ) 期和920um (成体) 之间。其中,A.atopus被认为是可能取代卤虫的非常好的活饵料源。最近,美国研究者Bin Sun和J.W.Fleeger(1995) 利用循环水培养系统,对A.atopus进行了持久的大量培养。该系统的原型由五部分构成,如图1841所示。实际用于大规模培养的循环水培养系统仅由四部分构成: 培养池、采收器、滤水器和泵。培养池有6个 (4个120cm×60cm×70cm池和2个120cm×60cm×30cm池),为玻璃水族箱或塑料储箱,每个箱底均铺有一层2cm厚的直径约1cm的卵石块。采收装置是若干个120μm网目尼龙网做成的采收袋,来自培养池的循环水流经它们。滤水器是5cm孔径的饮用水过滤器,兼有滤除废物及采收的作用。培养水的循环靠2个离心泵 (1/8hp) 驱动,每个培养池内都装有空气提升器 (air lifts),以增加池底部卵石间的气体交换。该系统总的基本表面积为4m2,总水体约1 440L。开始培养时,先向池中接种水蚤 (400万个),在温度23~26℃(平均24℃)、盐度30‰~34‰、光周期L:D=12:12 (h) 的条件下循环流动培养。用牟氏角毛藻投喂 (密度不低于10 000细胞/ml),1个月后添加鱼碎片作饵 (每2d投20g),此时藻的用量减半。接种培养1个月后开始间收,隔一天间收一次(未对种群密度作计数)。如此采收,持续近5个月,前10周的总收获量达36.3×10-6个水蚤,平均每天采收50万个,由于该种水蚤的无节幼体是底栖性的,不易被采收到。将一潜水泵放入培养池后则极大地增加了收获量,每天的收获量可保持在(2~4)×10-6,能为日本对虾(Penaeus japonicus,Bate) 种苗提供足量的饵料供应。以后7周的总收获量是1.44×108个,平均每天收获2.8×10-6个,这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如此高的收获量而种群密度无下降。显然,循环水培养系统是十分高效而稳定的。其重要原因在于它本身是对水蚤生活环境的良好生态模拟; 同时,循环流动使水体及时滤除废物,长久保持水质清洁。但该培养系统能否进一步扩大规模、进一步延长持续时间,同时降低费用,仍需继 续研究。
图18-4-1 多刺猛水蚤(Amphiascus sp.) 循环水培养系统主要构件示意图
图18-4-2 用反馈法的饲育装置模式图
A.主培养池 B.回流池 C.分解池 D.水球藻培育池
(转引自刘卓等,1990)
利用500L水槽“反馈法” 培养日本虎斑猛水蚤。日本虎斑猛水蚤 (成体大小1~1.5mm) 广泛分布于日本沿岸暖水流域的潮间带,为半底栖的杂食性种类,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强,繁殖快,是目前能够进行实用性生产的最成功的种类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该种,作为仔稚鱼的饵料。“反馈法”便是当时十分有效的培养方法之一,日本利用此法成功地进行了该种水蚤与轮虫的复合生产,反馈培养装置如图14-4-2所示。该培养系统中,水蚤培养池是一个500L聚碳酸树脂水槽,有管道与另一150L的 “Z” 字型聚氯乙烯回流水槽相连,用空气升液泵按每天约20次的频度使池水缓慢循环流动。当池水流经回流水槽时,水中粪便,残饵等渣滓将滞留槽底。每隔3~4d用虹吸管把槽底污物排出一次,排放到分解池中,由细菌进行分解转化。分解池是底部为漏斗形的30L圆形水池,内装孔目为1.6cm的蜂房状聚氯乙烯管 (直径20cm,长200cm)。积存于分解池中的污物用70W的塑料泵使之循环到蜂房塔进行曝气。分解产物经离心沉淀后的上层分解液,是培养微藻 (如海水小球藻) 的良好营养液,连同采收浮游动物后的过滤液一起,用于藻类的再生产 (在室外的另2个500L水槽中进行)。生产出的小球藻反过来又与面包酵母一起投喂浮游动物,从而完成了 “反馈”过程。日本以此法进行水蚤与轮虫的混养,持续了480d,开始时接种密度为水蚤1.1个/ml,轮虫3.7个/ml。最初的20d用鱼渣等投喂。以后用面包酵母 (30g/d)。第120d之后,以热量比约4:1的比率用酵母与再生产的小球藻混合投喂。间收在开始培养20d后的每天上午进行,间收时浮游动物的密度指标为100个/ml。最终的培养结果表明,用反馈法进行虎斑猛水蚤和轮虫的复合生产,不管从种群组成或从水质保持角度看,均表现出极为恒常的状态; 而且,饵料转换效率 (30.7%) 也远高于过去的其他培养方法 (约高出2.5倍)。因此,反馈培法在生态学上、经济效益上,都可以说是效率相当高的方法 (刘卓等编译,1990)。但反馈法的培养方法较复杂,特别在粪便、残饵的分解方法上,尚需改进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在浮游动物的生产上,反馈法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。桡足类的其他培养方法,如利用大型水泥池的半连续培养及土池施肥培养等,与轮虫的培养法相类似,可参照。